【創造自己】靜坐、靜心和冥想有什麼不同?
靜坐
靜心
冥想
相信各家學派教導都有自己的定義與方法,
這裡只聊我個人的觀念和經驗。
很多人有靜坐的習慣。
我以前有一陣子早晨四點起床靜坐,
那時覺得自己真是太優秀了、太精進了!!
後來發現,很多時候我只是安靜坐著,嘴巴不說話,腦子可忙得很。
要不想著今天的計畫,要不想著之前做錯了啥,
要不怨怪別人,要不指責自己….
身靜,心不靜。
或是昏昏沈沈,坐著補眠,還以為自己到了空無境界~~
靜心,平靜的心,不起波瀾。
你坐著可以靜心,
站著可以靜心,
唸佛可以靜心,
跳舞可以靜心,
洗碗拖地可以靜心…..
重點不在「做什麼」,而是怎麼做。
我心目中的靜心,
就是全然地在當下,在此刻,在此地,
如實地跟自己在一起。
當下,沒有過去的懊悔,沒有未來的擔憂。
身、心、靈都在一起,沒有分裂、懷疑、掙扎、批判。
想喝水時就去喝水,因為身體在那時需要水。
隨時聆聽並敬重自己內在的聲音,同時去實行它。
而不是守著時鐘,守著規矩,動也不敢動一下的忍耐著。
心,在裡面。
靜,也在裡面。
安靜坐在那裡不說話,是給別人看的。
心靜不靜,自己最知道。
我現在覺得,靜心是一種動態平衡。
以前很要求,很執著在「平衡」。
現在想想很傻。
力學上的平衡,是看起來不會動。
但人如果一直保持不動,不就掛了嗎?!
人不斷地在活動,在移動,同時也不斷地在平衡。
以前推崇”內在療癒師”的智慧,
現在突然發現”內在力學大師”也超強啊~~
當我的內在平衡了,心自然就是靜的。
壓抑它,不如疏導它。
所以我不會壓抑自己的慾望,而是去面對它,看看它的背後是什麼?
是此刻身體的需求?還是過去的傷浮現?
是來自頭腦的提醒?還是靈魂的呼喚?
時代不同了,已經不再需要像過去世代那樣的苦修、鍛練心智和肉體。
這一世,我想學習和經驗的是合一。
是心與身的合一,
是靜與動的合一,
是神與人的合一,
是人與人的合一。
那冥想是什麼?
靈性課程中常會出現「冥想」。
老師請你閉上眼睛,然後描述一個畫面,請你進入其中。
例如:現在你來到一個種滿玫瑰花的花園,正是你最喜歡的顏色…. 你走到當中開得最美的玫瑰旁,嗅聞著她的甜美香氣,輕觸她絲絨般的花瓣……
這你需要發揮一些想像力,所以有個「想」。
因為人的頭腦像猴子一直動個不停,要叫他停下來是很不容易的,
反正他都要想,那就找點正事讓腦子做,
心的煩惱大都來自於腦。
腦可以讓心煩躁,
當然也可以讓心平靜。
所以多半的冥想都是有主題,有目的的。
也許是療癒,也許是放鬆,也有可能是靜心。
但冥想並不等於靜心。
總結一下。
我想,大多數人想要的是「靜心」帶來的平靜和安定。
靜坐,是靜心的方法之一。
冥想,也是可以幫助靜心的方法。
但如果每天只有靜坐的那幾十分鐘可以平靜,
或是只有老師帶領的冥想才能讓你獲得喜悅,
那都不是「你的」。
這是為什麼我這二年超愛並且大推EO(能量整復)的原因。
它讓我隨時隨地都可以連結到宇宙,與自己,與個案合一。
那已經超越單純的靜心。
但任何時候,任何姿勢,只要願意,我都能來到「當下」,來到靜的狀態。
當然,它需要練習。
有什麼不需要練習呢?!
不管用什麼方式,
這次我有一秒鐘來到當下,就為自己鼓鼓掌。
下次發現我停在當下的時間更久了些,再給自己拍拍手。
如此,我一天當中有愈來愈多個「秒當下」,
就是紮實的生活靜心。
我想要的靜心。
(註:「秒當下」是一位很可愛的學員momo發明的詞,借來用一下~)
1 個回應
[…] 冥想不是靜坐,不是靜心,有興趣可以看”靜坐、靜心和冥想有什麼不同?“ [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