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見≠放下
個案問,我覺得「人類木馬程式」如何?
對她有幫助嗎?
基本上,我覺得任何一本書,
只要你有機緣拿起來,願意用心看,
一定會有幫助。
不過人家都這樣問了,還是認真回答一下~
首先,這個問題背後的木馬程式是什麼?
「確定」對我有利的,我才要去做。
請問:
這世上有哪件事是可以確定的?
努力一定會成功嗎?
成功的人一定很努力嗎?
不一定嘛~~
那就不努力了嗎?
生病了吃藥一定會好嗎?
不一定嘛~~
那就不吃藥了嗎?
再來想一個大一點的:
你確定太陽明天依然會昇起嗎?
不一定嘛~~
搞不好太陽等一下就爆炸了,
或是地球毀滅了,
那就不存在「明天太陽昇起」這件事。
甚至可能我半夜就掛了,
那太陽昇不昇起,也就不干我的事了~
那這麼多的「不確定」,
難道我就不活了嗎?
那這本書到底有沒有用呢?
就像上面舉的例子,看你怎麼想,怎麼用。
這二年已經過了瘋狂追新書的階段,
這本書剛出來時,也並沒有特別想看它。
但是在經過幾次的「OE解開情緒鎖鏈」工作坊之後,
還是買了。
因為,發現很多人並沒有覺察到自己有情緒。
或者說,並不覺得那是個問題,
或者說,並不知道那可以被清理。
而這些情緒,來自各種潛在「信念」,
也就是所謂的「木馬程式」(電腦病毒)。
這些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輸入的信念/程式,
告訴我們什麼是「對錯」,
告訴我們「應該」怎麼做。
如果自己,或是別人做「錯」了,
沒有達到「對」的標準,
就會對自己生氣,對別人生氣。
或是傷心、愧疚、失望…
為了不想讓自己傷心難過,
就試著想讓事情回到「對」的路上。
可能就又發展出了憤怒、控制~~
再沒用,就乾脆長出了冷漠、疏離、壓抑…
這些都是信念/木馬程式造成的結果。
也就是所謂的情緒鎖鏈。
但大多數人並不明白其中的關連。
而她想知道的是:
書中有沒有「解法」?
那「解法」對她有沒有用?
我會說:看你要解到什麼程度。
先自首,我看完了這本書,
但沒有完全依照上面的指示,一歩一歩做。
如果我照做了,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發現和鬆綁。
書中的確有提出「解法」(沒有的話會被打吧~)
只是對我而言,大多數都是我已知的。
但我還是會推薦大家看書,
因為我在書中找到一個以前就曾發現,
但還沒搞定的金錢信念。
那跟母親有關。(可參考金錢與母親/信念清理)
發現它的存在時,
我立刻用OE為自己做情緒的釋放。
因為那很明顯是:
「知道,但做不到」。
「放不下,只好放棄」的信念和情緒。
「我絕對不要跟她一樣」
這是信念/ 程式,
也包含著各種複雜的情緒。
它一開始只用在教養上面。
我不想用傳統的高壓統治式來教育孩子,
所以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。
原本是好的,正向的改善計劃,
但不知何時開始,
這句話自動展開、擴散,
自動套用在各種情況,包括金錢。
就像書中提到,木馬程式往往都藏在正向信念之中,所以很難被察覺。
我沒有花時間仔細深入分析每一條發展出來的信念,
因為我找到了根源,
需要的就是從能量層面釋放它。
道理、知識,大家都知道的太多了,
知道,不等於做到。
(你知道各種壞習慣對身體不好,都改了嗎?!)
看見,不等於放下。
(你看見自己的各種執著,都放下了嗎?!)
還有很多人是一種「勇於認錯,絕不改過」的態度,
死守著原來的信念/程式,不肯放手。
讓我們「知道但做不到」的,是情感層面的牽掛。
那不是頭腦可以搞定的。
我之以沒有大力推薦書,
是因為所有的「解法」,
透過書本,透過文字,比較多是在頭腦層面的理解。
但我相信作者必然通過更高的層級接受到內容,
她本身也經歷過,才寫得出來。
很多人經由她的當面提點,看到問題,然後就釋放了。
因為她真實經歷過,
那樣的能量傳遞,加上觀念的開解,
造成了「豁然開朗」的結果。
只是這個「看到了,就放下了」並不是必然發生的,
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到,就放下,從此海闊天空。
除了個人情況不同之外,
很重要的是:少了「能量」的傳遞、流動、改變。
這是為什麼即使書本已經講得很清楚了,
大家還是想要參加簽書活動,見作者一面。
為什麼CD、網路如此普遍了,
大家還是想要搶票去聽現場演場會。
因為當面的,有意識的,近距離的接觸,
接受作者/歌手傳遞出來的能量,是非常不同的。
記得曾參加過源淼的活動。
當我拿著書給她簽名時,
明顯感受到她自然散發出的喜悅、慈愛與接納,
那感動持續到進場入座,我臉上的微笑都還沒撤下~~
如此深刻的領悟,不是看書能獲得的。
我之所以依然推薦書,
是因為很多人還沒有察覺到自己已經中了「木馬程式」,
也就是沒有發現自己中毒了。
它們已經成為自己的一部份,自己看自己都會有盲點。
一個不覺得自己有問題的人,當然不會想要解決問題。
而且,頭腦層面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,
即使我在做個案或工作坊時,
也會先從頭腦層面處理,而不是只做能量工作,
因為那不完整,很容易再被植入新的程式。
再者,對於很左腦,很理性的人來說,
這樣歸納整理的寫法,也比較容易接受的。
那書到底對你有沒有用?
從心靈層面來看,
一本書會引起你的注意,不會是偶然。
就聽從你的直覺、更高的指引去行動吧!!
頂多就是沒用,或沒看,
損失的不過幾佰元。
但如果它有用呢?
幾佰元能獲得別人畢生的經驗,
即使只有一句話對我有用,我都覺得「值」!
我買過至少幾仟本書,真的一滴滴收獲都沒有的書,屈指可數。
(我覺得這機率比買樂透要高得多啊~)
而這也是另一個木馬程式/信念。
如果我一直在意所謂的CP值,
時時刻刻衡量別人,衡量事物值不值得我付出,
那麼別人也會用相同的尺來衡量我。
如果我覺得每個東西/服務都「不值得」我花錢,
別人也不會樂意花錢購買我的產品/服務。
(即使你只是個拿薪水的上班族,但老闆花錢買你的服務,不是嗎?)
這時請回頭處理「我覺得我不值得」的議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