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以不用委屈/個案工作隨筆
肯定自我價值這件事,
並不因為你是小學肄業,或是北一女畢業而有差別。
她因為面臨一個重大的選擇,而來找我談話。
很難得的情況,因為我們真的只是談話。
她只想找個人釐清紛亂的思緒,並沒有要求我做些什麼能量工作幫她轉換。
原本覺得「害怕上台」是我們可以處理的關卡,
然後我們討論著〞不敢“和”不喜歡”的區別。
我覺得,”不敢”偏向於「我想做/願意做,但做不到」
而不喜歡則是「我不想做,但我能做得到」
如果是後者,那是個人性格與喜好,我不覺得要調整。
就像有人天生內向,不愛交際,
但需要時還是可以戴上面具說漂亮話,只是心裡不舒服,也很耗能量。
「非不能也,是不為也。」
但如果是前者,那就可以看看是否有過往的創傷需要療癒。
例如想要向更多人表達自己,或傳遞什麼理念,但一上台就腦袋空白。
「非不為也,是不能也」
而這裡的不能,不是練習就好,要處理心理因素。
但這些都是其次,最重要的,是那個「老問題」:
「你想要什麼?」
從他的各種「不要、不喜歡」當中,
我們可以找到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。
厭惡無意義的應酬;
討厭口是心非,人前笑臉人後捅刀的行為;
正因為他的心很清透,不求名利,所以對這些人事瞭然於心。
但又礙於一些因素,不得不置身”江湖”。
這些讓他身不由己的因素是什麼?
他說,希望盡量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和成長的環境。
我自己的觀念和做法是:
好好活出我自己,做個「好榜樣」給孩子看,
這比幫他準備三餐,早晚接送,營造最好的環境來得重要。
我再優秀,再能幹,都不能保証我能活多久,能照顧他多久。
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,不是為他買多少保險,
而是找到他的天賦,運用個人特質,培養生活能力。
目前大多數的父母,還是停在「讀好書,上名校,有更多資源,人生就會順遂」
而我想的是:我的經驗、智慧有限,
但世界的發展卻是以我無法想像的速度在成長。
對孩子有用的不是更多知識,而是快速彈性的應變和創新能力。
現在學校教的,都是上個世紀的東西,
要拿來應付新世紀的挑戰,是要拚累世陰德值嗎?
當然,各家兒女各家養,各人造業各人擔,這也是講給他參考而已。
層層篩減各個問題之後,才真正來的核心:個人價值。
有能力,有資源,但沒目標。
每件事都有能力做好,也都在水準之上,
每個人都稱讚,但本人卻毫無成就感。
在皮紋統計中,這樣的人多半左右腦比較平衡,
學東西很快,做事也都能掌握,沒啥難度,所以學習課業都挺不錯,
但人生就是很難對什麼事有熱情。
因為得來太容易,不需付出太多,往往就不覺得珍貴。
反觀那些五育不均衡的孩子,讀書可能普普,
但音樂、美術、體育…. 某科特別強!
大部份的觀念是補強弱勢,
我的建議是從他的優勢發展,讓優勢去拉抬劣勢,這樣才會事半功倍。
例如音感好,愛唱歌,就把背不起來的編成歌曲。
如果活潑好動,就用利用舞蹈動作來加深印象。
至於具體怎麼做?
只要我們不打壓,鼓勵他創新,他自己會搞定。
那是他的專長,不是我的。
請信任你的孩子,因為你不可能照顧他一輩子。
回到個案自己,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:自我價值。
幾個小時的談話中,都是小孩、先生、先生的公司、學校….
我看不見她自己。
當我們討論到,她可以利用自己手工藝的專長,
陪伴一些對課業沒興趣的孩子,
給他們一個舒壓的管道,一段沒有壓力的陪伴時,
她心動了!
當她有了目標,有了方向,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。
找到自己的位置,看見自己獨特的價值,才能站得穩。
當自己站穩了,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,外界的各種聲音就不再困擾她了!
離開前,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。
這個擁抱,終於逼出了她長期壓抑和累積的淚水~~~
最後的最後,是給她的重點提醒:
「妳不用一直堅強。」
「妳是有選擇的。」
「如果妳不想孩子以後的人生都在『委屈』,那妳就不要把自己活得這麼委屈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