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說:「被誤解,是表達者的宿命」
曾在某辨論節目上聽過一句話:「被誤解,是表達者的宿命」
那時不太能體會,但看他的表情,可以猜測他深受其苦。
這並不罕見,我們生活中也經常出現“雞同鴨講””答非所問”的情況。
「表達」,不只是說話。
包括文字、圖像、表情、肢體動作… 都是一種表達。
但是,表達者與接受者的基本條件就不相等,所以被誤解是正常的事。
基本條件包括從小接受的教育、文化背景、生活習慣,
同一個手勢,在A國家也許表示友善,在B國家也許表示輕蔑。
但我覺得更難解的是接收者的「記憶眼鏡」。
我們都透過這個眼鏡在看待和理解外面的人事物。
當這眼鏡很厚時,就很容易卻屈解對方的原意。
也許他當時的心情不好,人家開玩笑也覺得在罵自己。
也許他帶著某種成見和立場,把所有的話都往對自己有利/不利的方向解釋。(這在政治圈最常見)
也許他有著私人的課題和傷口,只要有疑似的話題,就會自行對號入座。
原本聽到「被誤解,是表達者的宿命」這句話,
以為只是一種對參賽者的安慰。
心想:是表達者講不清楚才會被誤解啊~~
但現在發現,不論是教學、諮詢、學習… ,或是朋友閒聊, 都可能出現”被誤解”的情形。
十個人同時聽一堂課,看一篇文章,過後請他用自己的話再說一次,
十個人可能有十種回答,有些很接近,有些則是片面、不完整,也很有可能出現跟別人完全不同的答案。
原因很多:
也許他剛才晃神了。
也許他在想自己的事情,不自覺地投射到所有相關的人事物上。
也許他已經有既定的想法,只是想找人背書,抓到一個相似的詞就自己順著往下編故事。
最可怕的是,這些話再傳出去,以訛傳訛,整形整到它媽(原表達者)都不認識了。
原本不喜歡「被誤解,是表達者的宿命」這句話,
是因為討厭”宿命論”。
覺得如果一樣人事物生下來就被決定了命運,
那大家等死就好啦~ 幹嘛努力?
現在比較能接受的是:
「即使我再努力,也不能改變別人,所以被誤解是一件有可能發生的正常現象。」
與其生氣,不如想想:
是不是我真的說過不好的話?
那就是我的錯,因為我還有批判別人的心。
是不是我無意間說了讓人誤解的話?
我能做的是:提醒自己少談論別人家的事。(難怪愈來愈邊緣… 但貌似還不夠遠…)
為什麼我在意別人是否誤解我?
我能做的是,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更有意識,確定符合自己的原則,對得起自己,那就可以不管別人說什麼了。
謝謝信任我的朋友們。
世界很大,我管不了別人的好惡;
人生很短,我只負責自己的道路。